普法常识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反之,技术创新也日益成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器”。在近日举办的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谈及要持续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时再次强调,从技术上,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近年来我国电商平台侵权假冒线索处置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在打假技术研发和利用中的持续投入。
例如,京东的“红网”可以对知名品牌、特殊商号进行针对性保护,目前已保护知名品牌2100余个;字节跳动的“灵石系统”致力于原创作者权益的保护,可通过技术手段自动对比平台内视频版权,快速发现侵权内容。大数据监测和综合分析也被运用至全国违法售假商家聚集区分布图的绘制中。
在版权保护领域,区块链技术更是大显身手。
“版权保护是国内区块链技术最早落地的领域之一。”腾讯云区块链产品总监秦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从事这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服务。
秦青分析,版权保护的难点是版权作品的内容与版权确权,“授权交易等流程的割裂,数据资产易复制难确权导致侵权容易而维权成本极高。”
资料显示,以版权代理确权为例,对比国内三家知名的互联网版权代理,整个流程至少需要1周时间左右,甚至最长接近2个月时间,费用最低也在598元/件以上。
“一旦被侵权了,就算你取证了,但侵权方也可以迅速删除,甚至修改证据,电子证据的固化是个难点。”秦青说,“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可追溯的特性,能够极大提升知识产权的确权、产权溯源的效率,配合智能合约,能够极大的推动知识产权的管理、变现流转和价值分配等。”
如今,区块链上的证据被越来越多的法院采用。4月21日,深圳龙华宣告了一个判例:原告是一位设计师,偶然发现一个电商平台中热卖的作品是自己的设计版权,于是通过区块链迅速做了侵权的取件与固证,最后法院当庭宣判设计师胜诉。
秦青介绍,腾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至信链”版权保护平台,打造版权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方案,重点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权利人确权难、监测难、取证难、维权难的痛点,为数字文化内容生态的综合治理提供经验。
“原来发现侵权事件后,取证固证的成本非常高,而现在通过区块链提供的服务能力,将信任前置,原创内容在创作发表之时即上链做存证确权,成本只要几块钱。”秦青说,一旦发生侵权行为,举证侵权的成本也很低。
新技术如何更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还是以版权保护为例,秦青认为,作品本身与权益的割裂是目前行业中最大的痛点。他介绍说,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智能合约系统,原始创作人可以把自己的确权作品锁到一个智能合约中,每一次授权,都可以由智能合约来获取收益。
“但这涉及到在区块链上的数字交易及支付,还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每项技术的进步都需要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秦青说。(记者 操秀英)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是经司法局批准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民事诉讼、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企业法顾等领域颇具规模及成就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伊志律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知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其中,多名律师毕业于国内外知名的法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