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合作单位--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普法常识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如何让新能源车环保成色更“足”

来源: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作者: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2024-08-12 08:43:43 1008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

  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比重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储能网络的一部分,真正使用和推广可再生能源。 

  在4月19日开幕的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几乎每家参展商都在新能源整车或者是产业链上进行了充分展示,因此此次车展也被人戏称为“新能源车展”。 

  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不断地消耗电能、氢能或者燃油,可能会导致一块冰山的崩塌?

  当全球各大汽车厂商齐聚2021上海国际车展时,南极洲附近的“世界最大冰山”已融化分解成许多小冰山。这样的巧合不禁让人想起“蝴蝶效应”对汽车、出行以及能源等产业的影响。

  尽管有科学家认为,这座代号为A68的冰山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分离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无关。但全球平均温度攀升,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继续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已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事实上,自从“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当作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包括汽车、出行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产业升级路线图。在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奥迪、宝马、长安汽车、东风有限等车企均明确提出了各自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调整措施。

  电动车是真环保,还是“假减排”?

  毫无疑问,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分析称,未来5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在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推广电动车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因此也就减少了城市的污染物总量。”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举例说,随着北京市内新能源车占比的提升,PM2.5产生了显著下降,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而电力可能来自于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那里的环境容量更大,燃煤发电所产生的污染物容易扩散。

  近日,在由《世界环境》杂志主办的“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解读会上,“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明确2035年发展蓝图擘画生态环境保护愿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欧盟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为绿色低碳目标护航”以及“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关注”等十大事件入选,涉及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

  “在十大环境热点中,有关中国绿色发展的内容备受关注。”贾峰表示,绿色发展将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的碳排放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行业来看,电力、建筑、交通领域占据的比重较大。而在能源结构“缺油少气”的条件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

  “由于目前我们的电力来源主要还是以煤为主,推广电动车在减少本地排放减少方面效果突出,但对减少总体碳排放可能效果有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能只看新能源车,还要调整能源结构。

  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越大,越有利于电动汽车帮助实现碳中和。”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

  马军在此次解读会上建议说,电动汽车可以作为某种储能工具,成为整个电网、能源网络的一部分,从而充分利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原本不宜储存的可再生能源。他畅想说:“如果今后每一台电动车都可以变成电能储存器,那就能解决不少储能问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此前曾表示,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比重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

  “十四五”期间,通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也能实现高水平的消纳利用。李创军总结说:“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电力供应,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产业协同是关键,绿色发展定调产业升级方向

  作为人类主要的移动出行工具,汽车常常跨区域行驶,其使用强度、运输周转量通常与车主使用场景、地方经济结构乃至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因此有人感慨说,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更复杂。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既给汽车与交通行业带来挑战,也酝酿了很多机遇。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汽车行业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顾春霆表示,电动化成为汽车产业这一轮技术变革的中心,国内外车企正在加紧布局电动车领域的技术研发、产能投资,抢占先发优势。同时,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当中,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

  在4月19日开幕的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几乎每家参展商都在新能源整车或者是产业链上进行了充分展示,因此此次车展也被人戏称为“新能源车展”。

  继率先完成专用纯电平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后,大众汽车ID.家族的旗舰SUV车型——ID.6亮相此次上海车展,今年下半年,大众汽车还将在中国推出第5款ID.家族车型。到2023年,ID.家族在中国的产品阵容将扩充至8款车型。

  “大众汽车正不断向电动化、全面互联化和碳中和的未来迈进。”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直言,大众汽车致力于成为中国用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首选品牌,稳步推进电动出行攻势。

  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表示,电动化浪潮让包括豪华车品牌在内的汽车市场出现了“非常大的转折和变革”,“这种变革不光是对汽车厂家,对用户来说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新变化”。

  他透露,今年将在中国将陆续推出6款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奥迪预计推出超过30款电动化车型,其中约25款是纯电动车型。

  当然,汽车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仅靠电动汽车。

  “从解决城市等局部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推广电动汽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从全局以及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电动车在‘碳中和’之路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所说,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能源的生产、传输、储存和使用,因此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转变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由于目前电能的产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同时电池的回收等也在面临着技术升级,全行业开始更加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

  马军提醒说,谈论汽车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生产电动汽车过程中的碳排放不应被忽视。由于动力电池、铝材等零部件的生产耗能较大,目前一部分生产电动车的碳排放反而高于生产传统燃油车。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既要造节能环保的车,也要节能环保地造车。”东风有限副总裁、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东风有限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之和已达到84%。

  根据此前发布的“绿色2022”的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东风有限还将通过采购当地属地化的清洁能源、大力的使用光伏发电、继续实现能源梯度利用、加强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力度等方式,继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现有生产标准测算的话,一辆电动车的车主至少要开6年以上,这辆车才能够开始达成减碳的目标。”马军建议说,一方面,汽车企业要从改进生产工艺入手,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想办法降低生产电动车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在延长电动车使用寿命、健全电池回收体系上,相关企业也要加快发展脚步。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称,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销量增幅将达到40%以上。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人类正积极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和各类全球环境问题,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实现人类绿色发展。”贾峰总结说,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电池使用寿命以及储能网络建设等问题的逐步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潜力仍然十分可观。

  从“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可以看出,守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复苏”也需要所有人团结一心,汇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因此,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成为汽车产业链上各方的必然选择。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是经司法局批准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民事诉讼、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企业法顾等领域颇具规模及成就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伊志律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知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其中,多名律师毕业于国内外知名的法学院校。
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