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常识
当区块链智能合约邂逅司法,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区块链在电子取证固证领域大显身手,智能合约技术的落地进一步为法院系统自动化运转,乃至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带来更多可能。司法系统运行管理再添新翼。近年来,多地法院纷纷上线司法区块链2.0版,点亮智能合约新技能,再次推动智慧司法向前迈步。
智能合约概念落地
“智能合约”的概念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Nick Szabo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即“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相关的执行协议”。
步入21世纪,区块链的诞生让这一概念落地成为可能。2014年,以太坊(知名公共区块链平台)横空出世,智能合约终于得以实现并被广泛应用。
“可以将智能合约技术理解为一段针对合同的操作程序。”杭州互联网法院信息技术中心法官助理张名扬解释道,合约各方在智能合约中输入合同条款,包括缔约条件、执行规则、触发条件以及相应的履约行为。合约经各方签署后,将以程序代码的形式上传至区块链,在约定条件成就时,系统将自动执行合约。以买卖合同为例,达到约定付款时间后,系统就能实现自动付款。
期间,区块链会对合约状态进行监控,实时记录相关缔约、履约、违约等数据。由于区块链中数据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智能合约一旦签署,将无法被修改或删除,其自动执行的进程也无法被人为干预或阻止。
近年来,区块链+司法的大风越刮越猛。2018年至2019年,杭州、北京、广州三地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先后竣工上线,最高人民法院也开始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不断出台,奋力追赶技术发展步伐。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司法链应用不断拓展,智能合约功能的上线已是大势所趋。
极大提升法院立案效率
2019年10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国内首次启动司法链智能合约功能,利用该技术的自动化优势,实现一键执行立案,将繁琐的程序、漫长的周期压缩至一键完成,极大提升了法院立案效率。
“过去,如果被告未执行判决,原告需要先取得判决生效证明,将其与判决书或调解书、申请执行书以及原告、被告在此前审理过程中提交过的手续材料重新上交至法院,经审核后再进行立案,整个过程需要5天左右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执行局法官熊志钢说,其实大部分材料已储存于法院审判系统中,但由于其未与执行系统对接,当事人需要重复提交。
而智能合约技术则将两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该技术通过调解书或判决书中约定的履行条件,部署线上合约节点。当事人只需点击“确认未履行完毕”,就能触发生成未履行报告和执行申请书,系统将自动抓取相关案件信息,执行立案,并生成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文书。所有操作与信息都将实时上链登记。
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已有近200个案件通过该技术完成执行立案。熊志钢说,在实践中,一键执行立案功能备受当事人青睐,常有当事人主动要求以此操作。
如此便捷高效的技术很快引起其他法院的关注。2020年8月15日,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立案系统也引入智能合约技术,用于调解转待立案、待立案转正式立案,从以往的人工操作升级为系统自动执行,有效遏制了立案拖延或案件久调不立的现象。
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陈佳玉介绍,该功能上线后,系统能根据立案的时间节点需求编写对应的程序,在5个工作日后,自动完成立案操作,包括自动读取和填写立案所需信息,并向立案审查法官发送通知。
据统计,目前,上海高院智能合约每日自动立案数量与上线第一天相比大幅减少,法院及时立案率得到有效提升。
未来,北京、上海两地法院还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合约”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其中,上海高院将通过智能合约功能,对30天未采取任何调解的案件直接予以立案。北京互联网法院计划将一键执行立案功能的应用扩大到所有小额速裁案件中,对标的额低于5万元、事实清楚、法律关系单一的案件全部采用一键执行立案,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
熊志钢还透露,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在对接国家公积金、银行等系统,后续将推出判决后相关款项自动划扣等功能,以提高判决执行效率。
实现网络纠纷源头治理
和社会信用体系再造
实际上,提升法院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仅仅是智能合约技术在司法系统小试牛刀,它的应用范围甚至可以扩大至数字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网络纠纷的源头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再造。
在此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走到了全国,甚至全球前列。2019年10月24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启动智能合约司法应用,其使用范围首次涵盖了签约、履约、违约提醒、多元调解、失信惩戒、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络,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诸多主体联结在一起,并推动各环节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自动运转,真正实现网络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全方位协作。
张名扬介绍,这张网络囊括了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等单位,以及多地法院、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调解机构、大型互联网企业等社会各方。诸多主体在司法链权威节点见证下,共同参与智能合约应用的运行和维护。不仅交易当事人能在其上完成签约、履约等动作,发生违约时,争议解决机构还能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处理、化解纠纷,从而实现司法和社会各方的联动共治。
张名扬进一步介绍说,具体而言,在缔约环节,当事人通过实名认证核验后,授权同意并确认智能合约部署、司法区块链存证及数据查询,由此开启司法区块链对交易全流程的记录与存证。
合同签署后,智能合约将缔约双方身份、合同签订时间地点、履行方式、相关账户、履行日期、违约之后如何惩戒等关键条款转换成代码,写入司法区块链中。
之后,司法链会通过签约的第三方机构或相关电信运营服务商,以App消息或短信等方式,定时向交易各方推送履约提醒及通知。
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后,系统将自动履行转账等约定义务。“在进行系统底层构建时,我们已经打通支付宝系统,将其作为司法链上的应用层节点。”张名扬说,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可以约定使用支付宝支付款项。约定到期后,智能合约将驱动支付宝进行自动扣款。
如有违约,司法链将发送违约及履约提醒。而此后违约方若仍未履约,系统将转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及社会各方力量化解纠纷。
倘若调解失败,系统则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完成纠纷的智能立案。交易环节中的司法链存证记录将作为证据,被推送至法院的诉讼平台。
审理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提取案件的风控点,如对金融案件中的本金、利息、罚息、复利等要素进行审核计算,并智能生成裁判文书。
判决生效后,若当事人未能按时履行判决,则可实现自动执行立案。审理阶段的违约情况及判决履行情况将通过司法链及时推送至执行部门。系统将协同相关机构,对被执行人的银行、房屋、车辆、证券等财产进行查控,同时,失信被执行人将被自动纳入司法链信用惩戒黑名单。
由于相关缔约、履约、违约、司法等数据被实时记录在司法区块链上,链上各方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对参与方进行信用评估,并可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画像。“失信用户再次与互联网企业签约时,可能无法享受免押金、先服务后付费等优惠。”张名扬说,当前,杭互智能合约应用主要用于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
从成效来看,目前试点的电子商务领域纠纷发生概率从原有的1.3%下降至0.6%,互联网金融领域纠纷的发生概率从原有的0.7%下降至0.03%。由智能合约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仅有12件案件,均已全部结案,达到了溯源治理的预期功能。
未来,该应用还将拓展运用于知识产权领域。以著作权为例,届时,从作品发表、确权登记,到授权、转让等版权交易,再到侵权与维权等各环节,均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实时登记、全程上链,实现作品流通过程的透明公开,并保证版权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可溯源性,以精确记录和追踪版权的权属信息、流转过程及使用情况。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是经司法局批准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民事诉讼、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企业法顾等领域颇具规模及成就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伊志律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知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其中,多名律师毕业于国内外知名的法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