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合作单位--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普法常识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探索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

来源: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作者: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2024-08-06 09:40:24 685
  人工智能立法如何回应行业发展与监管需求      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共九章九十六条,包括一般原则、发展与促进、权益保护、安全义务、监督管理、特殊应用场景、国际合作、法律责任等,涵盖未来人工智能治理的主要问题。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科技法学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七家单位的专家起草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引起广泛关注。      该建议稿由起草专家组历经一年时间完成,并特邀国内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技术专家、法律专家、实务专家提出完善意见修改后形成的,共九章九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原则、发展与促进、权益保护、安全义务、监督管理、特殊应用场景、国际合作、法律责任等,涵盖未来人工智能治理的主要问题。      在“AI善治论坛 人工智能法律治理前瞻”专题研讨会上,起草专家组表示,建议稿抛砖引玉,为立法建言献策。在制度设计中,建议稿贯彻我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治理主张,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发展与监管问题,对现实需求作出回应。      促进产业发展 回应创新发展需求      “建议稿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主要特色。”起草专家组牵头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在全球激烈竞争格局下,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从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以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发展来回应和解决安全问题。因此,建议稿设立“促进与发展”专章,在监督管理、责任设置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以减轻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建议稿总则“创新发展原则”部分提出,国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鼓励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保障人工智能安全。专家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算力资源发展成为建议稿总则部分的重要内容,提出“发展基础设施”和“绿色发展”两个基本原则,这与算力资源统筹规划、算力互联互通等基础制度密切相关。      专家组成员、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韩旭至介绍,建议稿“促进与发展”专章立足人工智能三要素设置了促进措施。具体而言,在算力层面,提出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算力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算力基础设施资源调度机制,推动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建设与利用;在算法层面,提出要支持算法与关键技术创新,加强算法模型保护,推进开源生态建设;在数据层面,提出要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数据资源统筹机制,建立人工智能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等措施。      建议稿设置人工智能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和开发适于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安全保险、第三方责任险等,鼓励构建人工智能保险责任机制。建议稿提出,强化提升数字素养。政府应当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人工智能科普及相关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此外,建议稿还从产业场景培育、国家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敏还建议,建议稿增加有关人工智能硬件方面的促进性规定。      “人工智能立法在把控风险的同时,也要促进人工智能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认为,从促进发展角度看,监管行为本身的规范也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彰显“以人为本” 回应热点法律问题      “建议稿将科技伦理审查原则置于所有基本原则首位,强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伦理的重要调控作用。”赵精武表示,任何技术创新发展都不应以牺牲个人权益为代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同样需要符合科技伦理的基本要求,且科技伦理审查内容要随着技术创新而发展变化。      建议稿总则中还设立了“人工介入”基本原则。赵精武介绍,这是一项创新性规定,旨在避免完全自动化决策对个人权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兼顾技术创新与技术安全双重立法目标下,通过‘人工介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预防用户终端产生的各类技术安全风险,从而避免对技术研发环节作出过多限制。”      建议稿设置“使用者权益保护”专章,回应了现实中人工智能发展衍生出的新法律问题。比如,建议稿对引人关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知识产权”问题作出回应,认为应当“根据使用者对内容最终呈现的贡献程度”来认定。赵精武介绍,建议稿采用“按照贡献程度”动态认定模式明确相关权利主体,且明确要求按照现行著作权法或专利法对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或者“发明创造”予以判断,同时明确否定了人工智能作为权利主体的可能性,仅允许个人、法人等法律主体作为著作权或专利权的权利主体。      对于人工智能使用者的权益保护,建议稿将“平等权”作为首项权利,提出“人工智能开发者、提供者应当采取合理措施保障使用者平等,确保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避免出现性别、信仰、地域、年龄、民族、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偏见和歧视”。赵精武表示,一些人工智能开发者、提供者“唯数据”,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使用群体进行不合理、不科学分类,导致出现不平等、歧视等现象。“平等权”正是出于预防此问题而作出的规定。      此外,知情权、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劳动者权益、数字弱势群体权益等也是建议稿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这一情形,建议稿提出禁止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开展不合理、不合法的监控活动,禁止完全依据人工智能决策结果作出惩罚、解雇等决定。      区分一般人工智能和关键人工智能      “建议稿重点区分了一般人工智能和关键人工智能。”起草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教授徐小奔介绍,建议稿强调关键人工智能需要在组织机构、风险评估、风险披露、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承担关键义务,应在不同行业领域对关键人工智能作出特别规范。      记者注意到,建议稿明确了“关键人工智能”类型,包括应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人工智能,对个人生命、自由、人格尊严等人身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人工智能,在算力、参数、使用规模等方面达到一定级别的基础模型等。建议稿还提出,要对关键人工智能的开发、提供、使用活动实施特殊监督管理。      关于对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起草组成员、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莹介绍,建议稿从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举措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首先,提出建立人工智能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其在战略规划、风险管控、规则制定、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的总体协调作用;相关人工智能主管部门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规范制定和宣传指导等工作。其次,提出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根据技术发展、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等因素动态调整人工智能分级分类标准,对关键人工智能实施特殊监管,确保关键人工智能风险可控。      同时,建议稿还提出建立监督管理试点制度。程莹介绍,一是在准入条件、风险评估、审计、法律责任等方面给予主体相应便利、激励或者责任减免,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二是加强风险管控和评估评测,统筹建立国家人工智能评估评测平台,发挥多元协同力量,优化评估认证社会化服务及评测结果互认。      此外,对于国家机关使用人工智能活动,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司法、新闻、医疗、生物识别、自动驾驶等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建议稿特设“特殊领域义务”一章,明确了相关利用规则。徐小奔表示,对于超越人类智能、具有显著不可控风险的通用人工智能研发者,应在研发活动中,采用价值对齐等技术手段确保风险可控,根据风险、系统能力进行阶段性风险评估,并向人工智能主管部门报送红队测试结果、严重安全事件等信息。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