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合作单位--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普法常识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面对三类风险 治理有“章法”SDK风险防范及其实现路径

来源: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作者: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2024-08-06 09:39:56 1424
  SDK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自身的安全漏洞、恶意行为、违规处理个人信息三个方面。对此,我国建立了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等在内的规制体系。      SDK是软件开发工具包的缩写,能有效提升各类移动互联网程序(以下简称App)的兼容性和灵活性、简化App开发与运营而被广泛应用。但SDK也因存在安全漏洞、恶意行为及违规处理个人信息等风险,近年来被官方多次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等。      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6款SDK存在侵犯用户权益行为。其中“移动端应用订阅”SDK和“顶象无感验证”SDK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用户权限与使用说明不完整三项问题,被责令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整改,引起广泛关注。如何有效规范SDK使用、防范数字风险、促进数字经济迭代更新,值得思考。      SDK的安全风险分类与属性      实践中,涉及SDK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类:第一,SDK自身的安全漏洞。在SDK设计和开发阶段,由于自身方案不合理或者代码漏洞产生技术缺陷,易引发SDK应用风险。例如SDK存在中间人攻击漏洞、弱加密算法漏洞等原生技术缺陷。第二,SDK的恶意行为。主要表现有SDK恶意劫持App流量,在后台静默下载安装其他恶意软件,甚至在移动终端启动本地后台服务端接受远程指令,隐蔽控制用户等。第三,SDK违规处理个人信息。SDK在运行中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安全存储个人信息,以及违规使用个人信息。      梳理以上三类风险具体情形可得知,SDK的安全风险具有广泛性、隐蔽性与责任界分难等特点。首先,从技术架构看,一款SDK通常集成于多款App,其安全风险自然而然扩展与延伸至多款App及其广大用户。早在2018年,“寄生推”推送SDK通过云端控制的方式对目标用户下发包含恶意功能的代码包,殃及300多款应用,潜在影响近2000万用户。其次,SDK将实现特定功能的代码开发并封装嵌入App应用,实际上向App屏蔽了特定功能的实现细节,App运营者对其安全风险尚不知情,用户对其权益受损更难以有效感知。SDK风险的隐蔽性使其成为用户信息保护中不易被察觉的“隐秘角落”。在全国首例“广告SDK”非法控制用户手机案中,被告人利用预装置“广告SDK”非法控制手机上亿台,通过非法弹送广告、静默下载等牟取黑灰产业收益,手段十分隐蔽,非特定领域专业人士难以断定。最后,由于SDK和App在接入期、运营期与退出期均存在复杂关系,例如在SDK单独处理数据、SDK和App共同处理数据、App委托SDK处理数据等不同情形下,二者承担的安全义务与责任各自不同。当发生网络安全风险时,二者双向制衡多维联动的关系决定了界分主体责任难。      现有法律法规对SDK的规制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SDK带来的风险时,通常会考虑加强关于SDK的立法。事实上,我国现有规制SDK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      第一,因SDK恶意行为导致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有具体罪名规定,司法实践亦有示范案例对此切实回应。在全国首例“广告SDK”非法控制用户手机案中,行为人在手机中植入广告SDK,实现对计算机系统远程特定操作的目的。面对此类新型计算机领域案件,法院明确了预装SDK方式下“非法控制”的法律定性,认定行为人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并用判决生动地诠释了SDK的“罪”与“罚”。      第二,调整SDK的法律依据全面明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的实施,在SDK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与删除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法律规章与规则指引。与此同时,App与SDK侵害用户权益的专项整治已成为用户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截至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总计通报了36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SDK),SDK被监管部门要求依法整改的情形不断出现。      第三,其他规范性文件细化SDK风险规制的具体要求。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等部门印发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明确规定,如果在App中未列出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则被认定为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SDK使用管理、规范SDK应用服务以及落实SDK主体责任。      无论是在SDK使用前增加个人信息保护能力评估,公开明示SDK名称、开发者、版本号、主要功能等基本信息及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还是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明确SDK功能与个人信息收集范围,以及在使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要求通过明确易懂的方式加强与App开发运营者服务协同,都是有效消弭SDK风险,营造安全健康网络生态圈的细化要求。      SDK治理“有章可循”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立法与执法的完善,对SDK运营者加强内部合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在技术规范领域,关于SDK的安全指引、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国家标准不断颁行。第一,SDK安全指引与行业标准初成。2020年11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指引》,2021年7月行业标准《银行业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接入指南》颁行。这两部文件搭建起SDK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第二,SDK安全团体标准不断涌现。2022年,《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SDK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软件开发包(SDK)个人信息处理规范》相继实施,2023年《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收集个人信息技术要求》《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用户权益保障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接入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个人信息安全指南》陆续发布。这些团体标准详细勾勒出SDK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处理的具体标准。第三,SDK国家标准出台。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安全要求》已于2023年11月27日发布,并将于2024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在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SDK生命周期的安全规范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安全要求。SDK领域技术规范的日臻完善,有效快速回应SDK风险的社会关切,体现行业“敏捷治理”思路,确立SDK治理可遵循的“章法”,为企业合规治理提出了具体指引。      既然规制SDK有法可依,为何SDK风险及其防范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社会焦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尽管SDK一直伴随App存在,但人们对SDK及其风险认知才刚“浮出水面”。基于一些专业网络人士理解的SDK概念,加之SDK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SDK与App安全责任的难以界分,使SDK及其风险易藏于幕后。随着数字社会技术架构的不断呈现与相关普法活动的纵深宣传,SDK风险规制日渐走向前台,聚焦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另一方面,SDK可依的“法”与可循的“章”多在近年确立与完善,如何执行与遵循成为当务之急。正如明代张居正所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SDK规制与治理要想获取成效,关键在于政府监管与SDK运营者合规应双管齐下。其一,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SDK侵害用户权益的监管应从“专项整治”走向“常规工作”,确保SDK监管的连续性、动态性与体系化。面对隐蔽的SDK风险及权益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用户,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规则监管。其二,应强化SDK运营者合规义务。SDK运营者应当关注如何通过技术、规则和组织工具,依法循章建立符合要求,行之有效的合规机制,并加强与App的合规协同,提升合规效率,释放合规价值。其三,监管与合规治理并重。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促进企业合规建设,以企业切实遵循合规细则实现监管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更精准消弭SDK安全风险之“忧”,更有力释放SDK新技术之“优”。      (作者为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教授)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