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合作单位--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普法常识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人工智能助力审判执行的“高新”实践

来源: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作者: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2024-08-06 08:19:24 1065
  一家只有68个政法专项编制的基层法院,一年要办理35000余件案件,除了干警奋力拼搏外,还有没有其他秘诀?近日,记者深入安徽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调研发现,该院高度重视智慧法院建设,通过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数智化服务平台、法官工作台、智慧法庭系统等人工智能应用系统,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与执法办案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司法效率,司法公信力也不断提升。      ■数智化平台: 辅助事务集约办理      审判质效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法院形象的评价。合肥高新区法院司法管辖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近十年来,两大开发区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448平方公里,拥有各类经营主体约4万家;常住人口不断增加,达到82.78万人。高新区法院于1997年1月正式挂牌办案,年收案数从成立伊始的380件,飙升至2022年的33779件,25年间增长了80多倍。      “面对辖区企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我们必须整合有限的审判资源,向管理要质效,向科技要动能。”高新区法院院长刘莉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为他们探索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提高智慧法院建设水平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整个司法过程可检索、可追溯、可比较、可分析、可统计,不仅可以减轻司法人员工作强度,重要的是能促进司法过程更透明、更公开、更公正。”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记者说,“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更好地服务人民法院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高新区法院和科大讯飞一拍即合。      该院于2022年4月成立司法辅助事务集约中心,将非核心事务全部剥离出来。中心按照职责分工和处理流程设置电子送达专员、排期专员、速录员等多个岗位,每项辅助事务明确专人专职负责,使原来分头进行的各案件节点程序性事项做到集约运行,推动司法辅助人员从“综合全能”向“专人专岗”转变。      “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改革不是新鲜事,为了提高实效,我们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司法辅助事务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合肥高新区法院综合办主任邹靖说。该院依托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专门开发了数智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面向司法辅助人员和书记员的数智化服务平台、面向法官团队的法官工作台。      高新区法院普通民商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将其拆解成117个节点,其中96个节点由司法辅助事务中心处理,其中35个节点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据了解,数智化服务平台可实现案件关键信息自动查询、简单重复性工作机器人自动操作、文书自动生成等功能。该平台提供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可根据预设的流程,在审判案件立案后自动查询法人注销、案件缴费等情况,在执行案件立案后自动收案、对被执行人进行“四查”、输出财产线索。      针对审判和执行环节的格式化文书,该平台提供文书自动生成的辅助工具,通过案件信息自动提取文书需要的关键要素,人工确认无误后回填至文书模板,实现格式化文书批量生成,提升文书制作效率。该平台还根据组织架构、承办人及法庭资源数据、承办人开庭习惯、不同案由的开庭时长等规则,实现审判案件自动排期,提升法庭资源利用率。      “数智化服务平台采取人机协同流水线作业模式,案件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司法辅助人员和书记员只需专注于某一节点的工作,彻底打破了‘一人包案到底’模式,减少了工作失误,真正提高了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效率。”高新区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尹刚介绍说,该院不断完善集约化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动态灵活调整人员。如果某个节点的人员临时有事,可以快速从其他岗位调配,有效避免了“案等人”的出现。      “全流程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运行一年来,法官团队审判案件立案到排期从原本的3天缩短至1天,基本实现当天立当天排,普通程序案件立案到开庭的平均周期从原来的70天缩短至50天。”该院司法辅助事务集约中心负责人许丽丽说。      据了解,集约化+数字化改革后,原本分散在民商事业务庭的书记员工作量大为减少,从今年3月1日开始,高新区法院对这些书记员实行集中管理,他们分工明确,专注于外勤送达、诉讼费退费、上诉卷宗移送等某一节点工作。      “今年4月,我报结了1021件案件,还完成一批庭后送达、庭后公告等事务。”书记员王媛现在负责报结案工作,和她接受集中统一管理的还有另外13名书记员,她说,“以前我们都跟着固定的法官团队,从最开始的立案排期到最后的结案归档,都要一一跟进,工作量很大,但成就感不强。现在通过数智化服务平台接收指令,处理进度和工作量一目了然。”      ■法官工作台:提升审判执行效率      “被告公司已注销,是否进行撤销处理?”5月11日一上班,高新区法院法官助理李婷婷打开法官工作台,看到这样一条提醒。该案是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原告是长沙某科技公司,被告为南京某教育公司合肥庐阳分公司。      法官工作台是该院开发的面向法官团队的轻量化、集约化办案平台,可以实现案件预警、待办提醒、任务发起、办案进展信息查看等功能。平台实时监控案件的“被告主体注销情况”和“案件未缴费情况”,并将“被告主体已注销”和“超期未缴费”案件推送给法官团队,提醒及时跟进处理。      5月12日,李婷婷联系该案原告,告知其被告公司注销等情况后,原告表示愿意撤诉,并于当天通过线上提交了撤诉申请。“以前这类事务全靠人工查询,查询结果全靠大脑记忆,法官工作台解决了传统人工查询耗时费力、查询结果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有效降低案件积压。”李婷婷说。      据了解,法官工作台包括任务派发、任务处理进展跟进、任务处理回溯三大模块,建立了法官团队与司法辅助人员线上协作渠道。承办人针对单个或批量案件发起辅助事务任务流程,并对单条或多条任务进行催办,案件进展也能通过平台实时展示。除了提醒被告注销、案件未缴费等情况,该平台还能实时提醒庭前送达、诉前调解转为立案等情况,实时监控获取当事人是否提出财产保全、鉴定申请,针对已完成庭后制判的案件,实时监控裁判文书审批情况,针对已报结案件,实时监控报结审批情况。      “法官工作台等司法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让我从案件办理的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做好案件审理和判决,有利于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高新区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法官王颖坦言,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她的审判工作得益于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也愿意通过审判实践提升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实效。      针对执行案件,法官工作台能对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高情况,终本及终结案件文书制作、文书打印邮寄、财产查控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或提醒。      “从立案到拿回工资,只用了3天时间,执行干警辛苦了。”4月28日,申请执行人曹某向高新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马晋超表达谢意。当天,他和89名同事讨回了近300万元工资。      曹某等90人系安徽某科技公司员工。2023年1月起,公司开始不再支付工资。经过劳动仲裁调解,公司承诺于2023年4月中旬支付工资,但仲裁调解书送达后,公司并未兑现承诺,员工们多次要求公司履行仲裁调解书确定的义务,公司均拒不履行,曹某等人遂向高新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我们4月26日上午收到申请执行材料后,当天全部完成对90个案件的立案、文书制作等工作,并发起首轮查控。”马晋超说,因该案涉及员工人数多,欠薪金额大,该院迅速开通涉民生案件“绿色通道”。“第二天,法官工作台反馈涉案公司某银行账户内有足额财产,提醒我们及时进行扣划操作。”4月27日清晨,执行干警前往银行,立即对300万元涉案金额完成扣划,随后与员工取得联系,完成案款发放工作。      “涉民生案件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数智化服务平台、法官工作台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有助于涉民生案件快执快结。”该院执行局局长张友国说。      据了解,法官工作台目前已实现对执行案件7个关键节点的实时预警。结合高新区法院执行工作实际,针对首执案件结案平均用时、执行完毕率、终本率等重点执行指标,平台通过对案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自动判断并作出时限预警和待办提醒。案件有财产需要冻结,或有财产到账需要划拨时,平台会自动获取案件进展数据,提醒法官进行划拨和发放,解决承办人获取信息路径过深、信息来源杂乱的问题。      “以前执行立案后,需要书记员实体接收及网络查控,需要1到3天,查控之后再进行案件财产汇总,又需要2到4天,最后输出汇总结果以供二次分案操作,整个财产处理周期在3到7天。”该院执行局法官助理董纯涛介绍说,而现在立案完成后,法官工作台自动反馈查询结果,自动根据财产查询情况发起冻结操作,实现了立案后1天内就可以完成网络查询,对有财产的案件2天内可以完成冻结。      “目前,我们正联合科大讯飞研发人员对法官工作台的相关功能进行升级。”高新区法院综合办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吕冰洁说。针对已做首次查控的执行未结案件,平台以执行局要求的首次和二次查控间隔时间为监控条件,监控案件首次查控的天数,当满足二次查控要求时,提醒法官团队进行二次查控,并可对案件未做二次查控的天数进行超期预警提醒。预计此功能5月中下旬可以上线使用。      ■智慧法庭:线上线下一键融合      “现在将《录音录像替代庭审笔录告知暨确认书》交给双方当事人,请你们在电子屏幕上签字确认……”5月8日,高新区法院民二庭庭长李群审理了一起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仅用了15分钟。      与传统庭审相比,此次庭审无书记员记录、无纸质卷宗,庭审结束后,双方当事人核对笔录无误后,通过电子签名捺印板一次性签名。当天,该院共开庭审理了14件案件,其中6件通过无书记员模式审理。      为了满足无书记员模式庭审对软硬件的要求,高新区法院建设了6个融合法庭,每个法庭里都配备了一套智慧法庭系统——不仅有4K庭审主机、摄像机和显示器,各种人工智能元素也随处可见。开庭前,法官可一键启动法庭内的所有硬件设备,软件也可自启动达到待开庭的状态,法官来到法庭后确认案件即可一键开庭。同时,法官可通过语音指令提示案件当事人快速完成身份核验、自动播报法庭纪律、调取电子卷宗、快速查询法条、控制庭审流程等。      “以前,如果要进行庭审直播,我们要在直播系统中登录账号、选择法庭、输入案号,操作步骤比较烦琐。”有着近十年审判工作经验的法官倪良月见证了智慧法院建设的变化,她认为,智慧法庭给她最深刻的体验是可实现线上线下一键开庭。“在智慧法庭系统中,点击‘开始直播’按钮,系统就会自动调出庭审直播界面、选择法庭,并进入到本案件的直播管理界面,整个过程法官是不需要自己操作的,而且这个界面可以最小化,系统会自动运行。”倪良月说。      高新区法院对庭审全流程进行了精细化梳理,针对不同庭审模式中各方需要操作的事项进行分类整合,实现事务性工作自动化、业务性工作简便化。在庭审过程中,尤其是无书记员模式开庭,通过一键发起确认书签名、庭中流程指引、全流程无纸化示证质证、低延迟高质量跨网音视频通信、庭中证据补充、语音控制庭审流程等功能,智能化辅助庭审活动快速、流畅地开展。      “我优先选择简易速裁和小额诉讼案件开展无书记员庭审试点,以往审理比较复杂的物业纠纷案件需要2个小时左右,现在40分钟可以完成庭审。”该院民一庭法官李楠认为,无书记员庭审是人工智能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的一个范例。“无书记员庭审以庭审录音代替文字笔录,法官如仍需查看笔录,可在庭后发起精标服务工单,司法辅助人员接收后进行集约化处理,在语音转化的笔录中将重点内容进行精标,供法官查阅。”      无书记员庭审是高新区法院以人工智能示范应用为契机,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2年3月15日,高新区法院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确立为无纸化办案工作试点法院。目前,该院依托云柜、智能中间库等硬件设备,借助互联网庭审、无书记员记录、庭审回溯、电子签名、远程提讯等多项技术手段,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和办案全过程电子化留痕。      据了解,智能中间库是全流程无纸化办案的支点,可实现对纸质卷宗的电子追踪和全程留痕管控。该院智能中间库自2022年8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上架近4000件案件。“以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卷宗基本不见了,我们不用抱着卷宗楼上楼下跑着去开庭,纸质卷宗保管风险也降低了。”法官助理邱雯娟说。      高新区法院推动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司法模式,促进了办案质效不断提升。2022年,该院新收各类案件33779件(含旧存共35835件),同比上升101.83%;审执结35157件,同比上升135.21%;结案率达98.11%,同比上升10.20%;28名员额法官组成的审判团队平均结案1212.31件,同比上升633.9件。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考察了合肥高新区法院智慧法庭、智能中间库等应用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肯定。(记者 周瑞平 通讯员 王 君)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