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合作单位--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以案说法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多举措创新诉源治理新模式

来源: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作者: 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2024-07-22 11:23:43 1844
北京房产继承律师|  诉源治理新“枫”景 法治“药方”解民忧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抓三端筑三防”诉源治理模式,聚焦前端治“未病”、聚焦中端治“欲病”、聚焦末端治“已病”,使纠纷防于未发、诉讼防于未成、案件防于未衍,“无讼”“止讼”“息讼”三道防线一体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小站点”服务基层治理“大格局”      “我就是在这儿搬石头的时候,被木柴戳到了眼睛。”在流村镇老峪沟村,村民白先生指着张女士家附近的石堆说。      山里的秋意渐浓,昌平法院南口法庭新一任山区巡回法官谢宝石驱车上山巡回办案,正在对一起劳务责任纠纷进行现场勘验。      “老峪沟地区民风淳朴,但是农村建房、相邻关系、分家析产、继承、赡养等纠纷仍不可避免,且多发生在乡里乡亲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作为这一片儿的‘包村法官’,我一般都会上山就地审理,顺便给乡亲们普法。”谢宝石说。      老峪沟地区山高路险,有北京“小西藏”之称。从村里到距离最近的南口法庭打官司,单程也要一个半小时,为此,昌平法院早在2015年就设立了山区巡回审判点,7年来,已巡回办案230余次,提供法律服务360余次。      为加快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向基层延伸、到村居落脚、往乡土扎根,昌平法院依托6个人民法庭,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创设“一镇(街)一法官工作站”“一村一法官联系点”工作模式,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形成网格覆盖无死角、纠纷调处不延迟、服务下沉零距离的诉源治理机制。      除老峪沟山区巡回审判点以外,该院还成立了27个法官工作站、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以及多个驻校法官工作室,推出“包村法官”“社区法官”“驻校法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咨询相结合、群众预约和主动入驻调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三结合”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矛盾调处、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便民服务,做到法润乡土、情牵社区、德浸童心。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昌平法院以“一庭一品”为抓手,精心打造特色人民法庭品牌,走活司法服务保障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      南口法庭推出“零距离”党建品牌,以老峪沟巡回审判点为点、以流动车载法庭为线、以人民法庭为面,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覆盖巡回办案服务网络。该机制被评选为北京法院党建创新孵化项目。      天通苑法庭、回龙观法庭聚焦回天超大型社区“上班族”诉讼不便特点,打造“夜间法庭”品牌,构建回天地区“惠民清单”司法服务新机制,社区法官服务团队将“安居诊疗车”驶入社区现场开庭,和司法所共同搭建“夜间调解直通车”,形成纠纷快速处理“程序链”,近两年来夜间开庭、调解263次,审理案件284件。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年轻干警淬炼自我的最好‘战场’。”昌平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之学介绍。近年来,该院把人民法庭作为“墩苗历练”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让新入额法官到山区办案,而且让年轻干部到立案、诉服、信访等窗口实践锻炼,使干部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小热线”连接无讼社区“大民生”      龙泽苑社区地处昌平区最南端的回龙观镇文化居住区,小区居住人口近万人,是“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示范小区。      小区里有一条环形彩色健身步道深受居民喜爱,大家不用出小区,就可以在自家门口遛弯、跑步,不少老年人每天总要在这走上几圈心里才舒坦。然而这条让隔壁社区羡慕不已的步道,在一开始建设时却遇到了不少阻碍。      “少数业主阻挠施工,质疑项目合法性,怎么办呢?”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通过12368热线向回龙观法庭发出“法律求助”。      群众无小事,事事都关键。回龙观法庭法官孙豫萍明白,中心路是小区公共区域,权利属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如果处置不当,极易产生大量业主诉讼。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充分保障业主的知情权和处分权,孙豫萍详细了解了项目情况,并第一时间梳理了法律风险,从业主知情权、撤销权以及各类侵权纠纷预防着手,向该社区发送诉前司法建议,这也是该院在辖区内发送的首例诉源治理司法建议。      有了法律的“加持”,居委会严格履行公告和业主决议程序,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也顺畅了。最终,健身步道顺利完工,一起极有可能引发的涉众矛盾纠纷通过“诉源治理”得以“无讼”化解。      在今年的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伊然赞叹道:“回龙观法庭为社区妥善化解纠纷,既解决了问题还解开了心结。”      据了解,今年以来,昌平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主体,与辖区党委政府开展“无讼社区”“无讼村居”共建工作。建立“一引领一平台一热线”机制,即以党建为引领,与辖区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等建立常态化的党群司法服务平台,依托12368热线,快速精准响应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司法需求,“接诉即办”“接单即答”,“抓前端、治未病”,从“末端办案”向“参与治理”转变,大量纠纷不诉自办、未诉先办。      在党群司法服务平台下,以地方党委为主导,昌平法院与辖区司法所、村(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和部门联动,搭建“五方联合治理体系”,在安全排查、矛盾化解、综治维稳等方面形成共建,通过“网格交流日”“法庭开放日”“巡回普法日”等,开展常态化信息交流,形成“重点工作研判、重点矛盾化解、重点案件协调”的良性循环。      在全区重大活动中,昌平法院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法律风险评估,主动为各项政策施行输出司法保障。在村(社区)“两委”换届等重要节点,主动与村(居)委会联手,建立重点对象定期排查制度,防止“带病”推荐、“带病”当选,充分发挥司法的指引、评价和预测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此外,昌平法院还积极赴辖区镇街走访问需,开展座谈会、协调会,充分发挥基层干警离得近、反应快的优势,提前化解潜在诉讼风险。今年以来,共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号响应”办理诉源治理需求50余件,不断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      “小切口”汇聚多元解纷“大力量”      昌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潘幼亭介绍说,诉源治理并非独角戏,不是单靠法院单兵突进就能够实现的。基于此,昌平法院致力于尽可能多地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到诉源治理中,达到群策群力的良好效果。      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过程中,农村改革出现了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为应对各类涉农地纠纷,昌平法院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形成村镇两级调解、区级仲裁、法院裁决的涉农地纠纷“三维联动机制”,搭建调处平台,开展矛盾排查和甄别预警,制定《办案规范汇编》,开展联席座谈,指导开展涉农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发布典型案例,进行示范引导。      该院还通过建立多元解纷、互访培训、精准普法、资源共享等合作机制,先后与昌平区总工会、区企业联合会、中国政法大学等会签纠纷联调化解文件近10份,形成涵盖道交、劳动、租赁等多个领域及行业协会、行政机关等多类主体的专业性、行业性联动衔接机制,不断吸纳调解优质资源,深化诉非协同,形成矛盾化解的“多车道”。      针对辖区内物业纠纷频发的情况,昌平法院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制定《物业纠纷合作备忘录》,探索建立物业公司“信用评价机制”,通过构建物业公司“守信”情况的动态评价体系,促进物业类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为提高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效力和权威性,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零成本的解纷服务,昌平法院强化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两个程序的紧密对接,建立诉前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机制,通过加大对非讼事务的专业化法律指导,打好“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组合拳。      据了解,这套组合拳包括:深入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按照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原则,精准对接人民调解组织需要;会签联合调解工作实施细则,制定《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的解答》;建立疑难纠纷调解会商机制,指导调解组织制定类案纠纷的调解思路、调解方案,对于进入到诉讼程序中的案件,找准问题症结,深入走访调查,约谈重点人,通过调解示范,达成调解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充分发挥“调解员在前就地化解,法官在后智力支持”工作效能。      昌平法院回龙观法庭负责人程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选择到附近调解组织解纷,打通了基层自治的良性微循环,让群众用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化解纠纷,真正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就送到哪里。      昌平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宝武表示,昌平法院将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纷需求为着力点,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上有新作为,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上有新成效,擦亮“枫桥经验”新名片,让诉源治理不断出新“招”。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是经司法局批准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民事诉讼、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企业法顾等领域颇具规模及成就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伊志律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知名律师及专业人员。其中,多名律师毕业于国内外知名的法学院校。
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

客服